這個問題雖然冷門但是卻事關重大,因為沒有消費者希望自己上當受騙
超市的層架上總是放著玲瑯滿目的葡萄酒,而部分酒瓶上會貼著金牌,銀牌,銅牌或分數,這些貼紙代表著甚麼? 具有多少公信力? 金牌真的會比銀牌比較好喝嗎?
阿加西求學時在 舊金山年度葡萄酒大賽(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ine Competition,簡稱SFCWC) 工讀時,見到每位評審一天要喝數十到甚至到百多種葡萄酒,當然不可能把酒往肚裡吞,當下心中一惋惜,天啊,每一口酒都要吐掉,真是要命。但一想到評審總不能喝醉吧,評選出來的優勝酒款就一點都沒有公信力了。
以下是葡萄酒大賽容易出現的一些人為上的失誤
1. 人類非機器
雖然每一口酒都吐掉,但是還是會有些微的量被喝下肚,在數十款後,很難不受影響。
2. 味覺疲勞
除了酒精的影響,味覺疲勞會更快找上妳,即便可以藉由一些恢復味覺的方法也很難保持且判斷每款酒的優劣。
3. 酒會變化
葡萄酒開瓶後經氧化,味道會隨時間不斷變化,每位評審品同一款酒的時間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出現差異。
4. 得獎其實不難
以美國某些葡萄酒大賽為例,只要沒有明顯瑕疵 (沉澱物、變質、可下肚) 就可獲得該主辦單位最低階貼紙,最入門的獎項一般為銅牌或Commended。
5. 商業考量
每款參展酒都會收取報名費,如果很難獲獎的話,酒莊參展的意願就會降低,更不用說在酒款獲獎後,主辦單位還不會無償提供這些貼紙,因為還可以靠賣貼紙再剝一層皮………
心得:
參展前要去拜拜,等評審微醺心情好時被喝到,分數也許會比較高
只要多丟幾家很難不得獎
每張貼紙都是成本
到底能依賴這些獎項選酒嗎?
1. 可以的,但是要慎選有公信力的葡萄酒大賽主辦單位,例如 Robert Parker 簡稱RP、Decanter、 Wine Spectator 簡稱WS、 Mundus Vini、 International Wine & Spirits Competition,簡稱IWSC 、 Jancis Robinson 簡稱JS,這些都是具規模的主辦方,無論是評審的素質或是評選制度的規畫上都能讓最終的結果更具可信度。
留言列表